“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毕娜諘r節(jié),站在安徽省懷寧縣小市鎮(zhèn)小吏港一處青石階上的戲臺前,安慶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yè)2021級的陳玉樹望著藻井上殘存的孔雀紋樣,想起了這首漢樂府詩。
她蹲在戲臺角落,手持卷尺沿著殘缺的磚雕紋樣一寸寸測量,筆記本上標注著:“戲臺坐西朝東,呈‘品’字結構,長寬高均約7米……”
眼前這座以“孔雀”為名的戲臺,是安慶師范大學“戲臺有戲”調研團走訪調研的對象。調研、數(shù)據(jù)分析后,還要會同地方政府提出戲臺活化路徑。
鄉(xiāng)土文化和戲曲歷史的碎片,正被這群年輕人拼湊。他們早已超越單純的調研者角色,深度融入了鄉(xiāng)村文化振興之旅。
答案就在路上,在田野里
隨著筆記本上的數(shù)據(jù)越積越厚,古戲臺的困境也逐漸顯現(xiàn)。如何讓以孔雀臺為代表的古戲臺不再“空徘徊”?一年多來,這支由6名跨專業(yè)學生組成的團隊,累計行程超3萬公里,走訪安慶市基層42個自然村,推開了17座古戲臺的門,為戲臺有“戲”探尋答案。
“小時候,戲臺一開鑼,全村人端著飯碗就往戲臺邊跑?!眻F隊指導教師向虎在皖南宣城市的一個小村莊長大,他的童年記憶里滿是家鄉(xiāng)戲臺上黃梅戲的婉轉唱腔。2023年暑期,他走訪安慶市岳西縣調研古戲臺時,眼前的景象卻讓他心頭一緊——堆滿柴草,藻井彩繪被蛛網(wǎng)覆蓋,這讓他聯(lián)想到童年記憶里的戲臺也在沉默中逐漸消逝,最終淪為“無戲可唱”的遺存。
“再不搶救,戲臺的魂就散了?!毕蚧е鴮W生查找地方縣志、網(wǎng)絡資源等,分析古戲臺的現(xiàn)實困境以及成因。然而,文獻散佚、地方志記錄零碎、網(wǎng)絡資料前后矛盾,團隊一度陷入僵局。向虎清楚,真正的答案不在紙上。
于是自2024年2月起,他帶領著團隊走上調研之路,走向鄉(xiāng)村田野,因地制宜地探尋古戲臺“活化”路徑。
古戲臺不僅是符號,更是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的“引擎”
這一搶救行動的背后,是響應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迫切需求。因為團隊也發(fā)現(xiàn)許多戲臺與文旅結合的成功案例。
例如,安慶市宿松縣政府部門打造的省級“皖美民宿”——磐竹軒別院,通過臨湖而建的古戲臺,定期上演黃梅戲經(jīng)典劇目。老石磨化身茶臺,斑駁農具成為藝術符號,游客圍坐臺前“品香茗、聽鄉(xiāng)音”,形成“住民宿、賞非遺、游山水”的沉浸體驗。
在宿松縣,以磐竹軒別院為核心引擎的文旅基地已然崛起,這片圍繞古戲臺蛻變而成的文化地標,年均吸引游客超過10萬人次。
民宿與農戶合作推出印有戲臺剪影與黃梅戲詞的“兩茶一漁”特色禮盒,生動演繹了文化流量如何轉化為富民“真金白銀”。
近年來,安徽省級文保單位方氏宗祠“萬年臺”,這座沉寂350年的古戲臺,因深挖其承載的紅色記憶而重煥生機。安慶市岳西縣創(chuàng)新設計“紅戲雙線”旅游路線:白天沿“萬年臺-請水寨暴動紀念館-紅軍步道”追憶烽火歲月;夜晚轉至天悅灣溫泉小鎮(zhèn),在氤氳熱氣中欣賞非遺岳西高腔。
萬年臺也蝶變?yōu)槎喙δ茑l(xiāng)村文化“會客廳”,成為老人健身下棋的驛站、青少年聆聽紅色家訓的課堂。2024年,“紅戲雙線”產(chǎn)品吸引游客突破12萬人次,周邊村民通過參演情景劇、制作銷售“紅星木雕”文創(chuàng)等,有效帶動關聯(lián)產(chǎn)業(yè)鏈發(fā)展。
宿松縣“戲臺+民宿”與岳西縣“紅戲交融”等創(chuàng)新舉措,讓向虎更確信,古戲臺不僅是珍貴的文化符號,更是亟待發(fā)掘的鄉(xiāng)村振興“活引擎”,絕不應任其消逝。
在顛簸山路上追尋古戲臺的解困密碼
團隊隊長、學科教學(美術)專業(yè)2024級研究生李元鳳仍清晰記得第一次前往岳西縣司空村古戲臺的情景。位置偏僻,手機導航找不到具體路線,團隊在蜿蜒山路上行駛近兩小時,連續(xù)急彎與顛簸導致李元鳳嚴重暈車,下車嘔吐后仍堅持隨隊前行?!澳X子里只有一個念頭,必須趕在天黑前完成資料采集?!彼f。
真正來到戲臺前,石柱上的彩繪紋樣被雨水沖刷得只剩輪廓,潮濕的氣息裹著陳年木料的氣味,讓成員們望而卻步。推開斑駁的臺基大門,李元鳳輕觸斑駁的墻皮:“這就是那座曾經(jīng)輝煌的古戲臺?”
“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以前唱黃梅戲的班子散了20多年了,戲臺現(xiàn)在用得不多了?!睘閳F隊引路的一位村民說。據(jù)了解,這座古戲臺建于清代同治年間,曾是當?shù)卮迕裎幕畹闹行?,每逢?jié)慶便有黃梅戲班在此演出,臺下總是擠滿了看戲的村民。
舉著測距儀對戲臺結構測量校準、握著速寫筆勾勒空間布局、拿著單反相機拍攝各角度高清照片……團隊成員們迅速投入工作。
設計學類專業(yè)2023級的董星辰對著木雕獅子裝飾的斜撐不停比對,“以前在畫冊上看過類似的紋樣,但親臨現(xiàn)場,觸摸到那些凹凸起伏的木刻線條,觀察到顏料層剝落處顯露的歷代修補痕跡,是不一樣的震撼?!?/p>
在安慶市懷寧縣永新村丁氏宗祠戲臺,團隊中負責影像記錄與整理的舞臺美術專業(yè)2023級研究生岳崇志,被一張記錄著昔日盛況的照片深深觸動——照片上,身著鮮艷戲服的演員正在臺上翩躚起舞。然而此刻,透過他的取景框,只??諘缂帕鹊膽蚺_,昔日熱鬧景象已不復存在。
岳崇志坦言,團隊積累的大量影像與測繪數(shù)據(jù),正是為未來可能的“場景重現(xiàn)”提供依據(jù)與設計藍本。
正是懷著對文化遺產(chǎn)的珍視和探索的熱情,團隊展開更為深入的追尋,單日驅車超500公里已是家常便飯。他們累計整理出超8萬字調研筆記,以18幅精確的測繪圖重構古戲臺的立體脈絡,用鏡頭記錄下2000余張古戲臺影像。
在團隊筆下、鏡頭里,那些曾蒙塵荒廢的古戲臺正褪去滄桑。他們收集的數(shù)據(jù)和拍攝的影像資料,將用于揭示古戲臺歷史價值、評估保存現(xiàn)狀、診斷病害根源,并為制定科學保護方案與活化策略提供支撐。
“每一座古戲臺都是活的歷史。無論是破損的木雕還是褪色的彩繪,都為歲月變遷提供了可視化憑證?!崩钤P表示,未來他們希望通過紀錄片、宣傳冊等形式,讓更多人看見古戲臺的文化魅力,讓這些承載著集體記憶的建筑,在新時代重新響起婉轉的戲腔。
僅翻新是不夠的,更要重新生長
經(jīng)過多方走訪,團隊發(fā)現(xiàn),古戲臺面臨的困境,是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結構變遷、地方戲曲生態(tài)式微、文化遺產(chǎn)保護意識與資源投入欠佳等因素疊加的結果。單純保護建筑本體遠遠不夠,關鍵在于如何重建其與當代生活的文化連接。
今年4月,團隊依據(jù)建筑完整度、文化價值、生態(tài)區(qū)位等指標,將17座戲臺劃分為“保護型”“功能再生型”“跨界融合型”三類,結合220份問卷,提煉出文化生產(chǎn)力、復合空間力、生態(tài)承載力、社會凝聚力“四力驅動”活化工作模式,為每類戲臺定制活化策略。“戲臺需要的不是翻新,而是重新‘生長’。”李元鳳說。
飛檐翹角“折疊”進首飾盒中、雕花紋樣從梁柱“遷徙”到絲巾上、木雕中的吉祥圖案被“解構”為裝飾畫元素……團隊將古戲臺中的建筑元素轉化為文創(chuàng)設計,讓百年前的智慧化作可觸碰的現(xiàn)代物件。
“結合我們自身的專業(yè),讓戲臺塵封的文化符號‘走’進現(xiàn)代生活日常?!崩钤P介紹,這些由學生自主設計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在5月已完成概念設計,計劃制作成實體物品用于古戲臺文化宣傳。
在安慶市宜秀區(qū)楊橋鎮(zhèn)余墩村,針對承載著明清宗族禮制與戲曲藝術雙重記憶的唐氏宗祠戲臺實體逐漸湮沒的現(xiàn)狀,團隊量身定制了一套戲臺文化可視化設計方案。該方案通過數(shù)字化展示戲臺原貌、文化元素提取、文化傳播設計等,推動非遺保護與文旅融合發(fā)展,目前已被政府部門采納。
近日,團隊撰寫的《古戲臺還有“戲”嗎?——鄉(xiāng)村振興視域下安慶地區(qū)古戲臺的價值重構與活化路徑調查研究》,系統(tǒng)提出“四力驅動”模型與分類保護策略,獲安慶市人大常委會、安慶市文旅局等單位認可和采納。
近日,夕陽掠過修復中的岳西縣天堂鎮(zhèn)汪氏宗祠戲臺飛檐,向虎翻著學生們的測繪本,看到孔雀臺調研頁上的那句“孔雀東南飛”。他說:“戲臺是鄉(xiāng)村的魂,青年是托住它的枝?!辈贿h處,團隊成員正與宗祠負責人汪正文交流修復措施,宗祠外,柏油路蜿蜒串聯(lián)起周邊的青山與白墻黛瓦的村落。
在汪正文老人眼中,百年的戲臺,終于等來了“續(xù)戲”的人。
(范龍超對本文亦有貢獻)
張淑慧 姚夢茹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王磊 王海涵來源:中國青年報